雷擊火是雷暴形成的閃電接觸地面具備燃燒條件的可燃物發生的火災。主要發生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邊遠林區,我國的大興安嶺、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和新疆阿爾泰山地區等中高緯度地區都是雷擊火高發區。
在我國,大興安嶺北部山地是全國雷擊火發生最多、最集中的區域。這與干雷暴活躍有關,貝加爾湖的冷空氣移動到大興安嶺上空后凝結而形成冷鋒面,由于冷空氣溫度低、含水量少,在冷鋒面作用下就產生了干雷暴。同時,這一地區地下礦藏豐富、具有引雷作用,這里多為原始林區,枯立木、獨立木多,遭雷擊的幾率大于普通林木。
雷擊火的活動情況還與地形及所處的緯度有關,一般山地比平原多,大興安嶺北部偏遠無路、沒有人煙,高山聳立、海拔偏高,更易發生“雷擊火”。
雷擊火一般發生在每年4—8月份。由于4—5月大興安嶺北部林區積雪尚未化凈,林內還比較潮濕,不易著火。到6—7月積雪已融化完畢,在降水量極少、持續高溫時,就容易引發雷擊火。
今年,受全球極端氣候變化影響,大興安嶺北部,夏季氣候異常,產生局部地區高溫、干旱、少雨、雷暴等強對流天氣。干雷暴天氣增多,加之森林里可燃物日積月累,發生森林火災的概率極高。
大興安嶺夏季雷擊火主要發生在北緯50°50′以北中高緯度林區的高山陡角。由于這一區域海拔較高,山高坡陡林密且多為偃松石塘林,站桿倒木多、腐殖層厚、郁閉度高,極易形成地下火。
雷擊火初期處于偽燃狀態,徐徐燃之、不起火苗,僅冒煙。加之氣壓低、煙色淡,或隱于樹冠之下,或浮于樹冠之上,像云似霧,很難被發現。待氣溫升高、大風生成,才沖出林冠,形成煙柱,此時小火已發展成大火,撲救和清理難度極大。
雷擊火是一種自然現象引發的自然災害。目前,雷擊火的監測、提前預警和防范還是世界性的難題。